桂途旅游网  >  广西旅游景区  >  桂林旅游景区  >  秀峰区  >  桂林漓江  >  景区动态  >  正文

桂林漓江

5A景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山水风光       热门景点
北海涠洲岛

桂林漓江景区动态资讯

该页面更新于2024-09-10

桂林漓江:一场还山水本色的觉醒

清澈的漓江在兴坪古镇拐了一个弯,桂林山水在此成为经典。20年前,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阳朔段兴坪镇渔村的著名景点“黄布倒影”,被选定为第五套人民币20元纸币的背面图案。

漓江的水,遇上桂林的山,生出了婉转和灵动,成就了山水传奇。韩愈曾为其赋诗:“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王正功亦写下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更是桂林山水之魂。漓江发源于桂林市东北部的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一路流经兴安、灵川、叠彩、秀峰、象山、七星、雁山、阳朔,孕育出14处国家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地和湿地公园。以漓江为轴线的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201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201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级旅游景区。

秀美的漓江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然而,这条母亲河也承载了太多本不属于她的负担。

风光背后之痛

大河背是兴坪古镇的一个渔村,在兴坪码头对岸,漓江的精华景点几乎都集中于此,被称为世界级景点的“九马画山”和“黄布倒影”就在村子附近。

江滩上,船家唐师傅正撑船靠岸。他自豪地向笔者介绍:“我是漓江人!”

“漓江人”靠漓江水为生。“船”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资本。一只竹筏,是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更是赖以谋生的手段。旅游业发展起来后,竹筏变成了渡轮。可以说,一条船,养活了一家人,串起了老一辈“漓江人”和新一代青年人的营生。

这些年,漓江以及漓江两岸的变化,一一印刻在了唐师傅的心里。

“在我年少时,漓江就像‘漓江人’的脸,水润润的,哪里都是美景。”唐师傅回忆道。

然而,秀美风光并非一直都在。兴坪镇渔村村委会主任唐存学介绍,因常年受江水冲刷,漓江岸边部分人工浆砌石护堤开始破损。此外,村里一些老化陈旧的污水管道出现破裂,污水直排漓江。一到汛期,暴雨肆虐,洪水把鹅卵石冲蚀得越来越少,淤泥被冲上岸边,泥泞不堪还伴着恶臭,河床也变得光秃秃的。

“黄布倒影”风光不再,漓江人无不痛心。

事实上,大河背村的变化只是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演变的一个片段。

2010年,漓江上游灵川段非法采沙被媒体曝光。采石挖沙投入小利润却很大,巨额暴利导致疯狂采挖沙石轮番上演。灵川县境内漓江上游的三街镇双潭电站、双洲村、岩头村、千秋村等河段,因为过度采挖,河道上留下了一个个大水坑,江边许多树木被毁,水土流失严重,清澈的漓江水变得浑浊不堪。

为打击非法采石挖沙,桂林市政府曾对六区两县范围内的64家采石场分别按关闭、停业整顿、限期整改3种类型进行治理。2016年以来,桂林市在中央环保督察组挂牌督办下,全力整治违规违法开山采石问题,采石场被依法取缔,相关责任人被问责。通过一系列重拳整治,漓江河道乱采滥挖问题得到了根本性遏制。

漓江两岸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然而,一块块“伤疤”已然留下。

“漓江流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层很稀薄,植被生长难,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广西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原总工程师俞敏说。

采石挖山加速了岩溶石漠化进程,破坏了沿岸江洲的蓄水能力。而且一些污染源可能经过开采口和溶洞进入漓江,造成整个漓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污染和破坏。

漓江流域内的生态公益林占流域森林面积39.9%,保水蓄水能力较差,季节性缺水十分严重。同时,上游水库调蓄水能力有限,生态用水保障不足。大量非法矿山、采石场开采造成土壤污染,过度开垦等活动又使得湿地面积持续减少。

此外,由于环境保护和防洪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漓江流域内的城镇污水、固体废物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污水直排现象尤为严重。而在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大多数村屯未建立污水处理设施。据统计,截至目前漓江流域近4000个村庄仅有240个自然村初步建立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生态保护和修复手段落后,系统监控和综合管理能力不足,生态环境调查评估与科研监测工作滞后……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

系统修复“伤疤”

修复“伤疤”需要时间。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战略发展处副主任汤建伟指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历史遗留矿山、采石场、垦荒林地湿地还未得到全面生态修复。同时,流域内湿地面积减少,存在森林质量不高、水源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想要还原漓江山水本色,必须统筹规划布局、统筹推进落实,系统性、整体性地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

2019年6月25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同意,有关方面印发了《桂林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方案(2019—2025年)》,明确重点实施漓江综合治理、漓江生态保护、漓江生态修复、城市生态提升、产业生态提升及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重点支撑6大工程,内含147个子项目,预算总投资918.8亿元。

桂林市提出,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标本兼治,以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

桂林市自然资源部门迅速行动,按照“整体统筹、系统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基于实地调查,对漓江流域开展系统治理。

2019年12月,在广西自然资源厅的争取下,自治区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启动实施了桂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项目,这其中也包括了位于大河背的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景观修复工程(二期)渔村渔业队修复项目。

笔者了解到,在渔业队项目立项过程中,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邀请了规划、旅游、农村、水利、园林等领域的专家与当地村民一起研究设计,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和建议,以期把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桂林市自然资源局局长王飚说,为了不破坏漓江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原好漓江山水本色,他们要求项目实施单位按照“景观自然、材料自然、工艺自然”为原则开展设计和施工,在保持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完整性和自然生态原真性的同时,统筹做好岸线修复、景观美化、污水治理、防洪建设。目前,项目已修复漓江岸线450米,修复面积达15638平方米。

走在村里新修的青石板步道上,唐存学高兴地说:“现在村里的污水处理设施有了,防洪堤岸也修好了,来看‘黄布倒影’的游客也多了,村里的农家乐又红火起来了!” 

生态修复项目的落地,让渔村配套设施得到不断完善,沿岸绿道、文化长廊、旅游服务设施相继建了起来。县里进一步加大投资,为这一传统的旅游景点“锦上添花”。

在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景观修复工程(二期)暗嵅采石场修复项目点,笔者看到项目以“贴近自然”的修复方法,把生态修复很好地融入山水景观之中。

工作人员介绍,暗嵅村采石场2014年已被关停,但是矿区内山石大面积裸露,植物无法生长,水土流失严重。2019年底,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向自然资源部门争取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资金,对其进行生态修复。

施工人员采用堆叠植生袋和覆土种植等方法,种植适应性高、生长快的栾树、葛藤、类芦、芭茫等乡土植物,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景观修复原真性。渐渐的,原先裸露的山体长出了绿色,“伤疤”渐渐被植物遮挡了起来。

如今的暗嵅村水土流失少了,内涝隐患消除了,村里还搞起了砂糖橘产业,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笔者了解到,目前桂林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进展顺利,已开工6大类工程101个项目,完成投资24.38亿元。在自然资源部的支持下,今年4月12日,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和修复工程参加了2021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竞争性评审会议,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工程项目实施。按照《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总体规划》,到2025年,漓江流域生态流量保持60立方米/秒、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4.5%、漓江干流国控点优于三类水质比例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70.98%;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1.5%以上;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